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,会导致软骨和周围组织受损,以疼痛、僵硬和关节功能丧失为特点。关节软骨和周围组织损伤引发的关节炎随着年龄的增加非常常见。
疼痛、肿胀和骨质增生常见,同时还包括晨僵,或长时间不动时,关节活动后感觉僵硬,症状一般 30 分钟内消失。
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 X 光。
治疗包括锻炼和其他物理方法,使用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的药物,对于严重病例可行外科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。
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,多数人一般在 40~50 岁发病,到 80 岁时一定程度上几乎累及所有人。在 40 岁之前,由于受伤或畸形,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骨关节炎。很多人(通常到 40 岁时)会在 X 光片上出现一些骨关节炎迹象,但仅有一半的人有症状。从 40 到 70 岁,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。70 岁后,两性的发病率持平。
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。
在原发性(或特发性)骨关节炎中,关节炎的病因不明(大多数病例都如此)。原发性骨关节炎可以仅累及某些关节(如膝关节),也可累及很多关节。
在继发性骨关节炎中,关节炎由其他疾病或状况导致,如
一些人重复使用某一个或某一组关节,如铸造工人、农民、煤矿工人、司机都处于发生骨关节炎高风险状态。膝关节炎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从事经常弯曲关节的职业。奇怪的是,长距离跑步并不增加患病风险。当然一旦患有骨关节炎,这种锻炼会加重病情。肥胖是造成骨关节炎,特别是膝骨关节炎的主要因素,尤其是女性。

(手骨关节炎导致手指最外侧关节变大)
目前病因尚不明确,但认为主要与年龄增长和肥胖有关。另外可能与关节过量活动(如关节经常剧烈活动)、关节外伤、遗传、骨内高压、骨质疏松、代谢及内分泌异常有关。年龄增长及肥胖引起关节退变,这种退变就像老年人皮肤变皱一样,是一种自然衰老的表现。退变首先发生在软骨,使软骨成分发生改变,从而使软骨弹性降低甚至消失,承重软骨面从正常的光滑状态变为破棉絮状,软骨下骨露出,由于不断摩擦,骨面变得很光滑,呈象牙样骨,而非承重软骨面出现修复,新骨形成,在关节缘形成骨刺。另外疾病的整个过程还涉及韧带、关节囊、滑膜及关节周围肌肉,最终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丧失。
一般认为本病病因是老年性组织变性及慢性损伤;经常提重物、弯腰工作、姿势不良等都是致病因素。老年人的软骨细胞变大,含有较多的溶酶体,无细胞分裂,基质内的蛋白粘多糖含水量减少,蛋白质含量增加,这些变化使老年人软骨的弹性减少。
骨关节炎的症状通常逐渐发生,最初仅累及一个或少数几个关节。手指关节、拇指基底部、颈部、腰部、足趾、髋膝部是常见的受累部位。
疼痛是首发症状,通常被描述为深部疼痛,当发生在承重关节时,通常会在承重活动(如站立)后加重。有些人在晨起或休息后感到关节僵硬,但僵硬通常在 30 分钟内消退,尤其是在活动关节后。
严重时,关节活动会明显受限,最终不能完全伸直或屈曲。新生的骨和其他组织会使关节增大。不规则的软骨表面在活动时会导致关节研磨、磨碎或破裂,并且会产生压痛。
骨质增生常发生于最靠近指尖(称作 Heberden 结节)或手指中段的关节(称作 Bouchard 结节)。
在有些关节(如膝关节),包绕关节周围并维持稳定的韧带变得松弛,使关节不稳。相反髋关节会变得更加僵硬,失去了正常的活动范围。触摸或活动关节时(尤其是站立时,爬楼梯或步行)可引起剧烈疼痛。
骨关节炎常累及脊柱。后背痛是最常见症状。受累关节可引起轻微疼痛感和僵硬。在颈腰部的骨质增生可压迫神经,产生麻木、感觉异常、疼痛和肢体无力等症状。骨质增生可发生于下背部椎管内(腰椎椎管狭窄),使通往腿部的神经在穿出椎管之前受到压迫。压迫可导致行走时腿痛,常被误认为腿供血不足(间歇性跛行)。少数情况下,增生可压迫食管造成吞咽困难。
骨关节炎可保持稳定多年,也可急剧进展,但大多数时候,它在出现症状后进展缓慢。许多人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。
出现关节红、肿、热发作的患者应找医生就诊,因为这些症状可能并非由骨关节炎导致,而可能由感染或痛风导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