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丁格技术也称插管鞘穿刺技术,是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,由瑞典一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医生发明。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,塞丁格技术开始被应用到许多器官的介入治疗,如经皮、经肝胆管造影、经皮肾盂输尿管造影等。
超声(Ultrasound,US)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(又称改良塞丁格技术,简称MST)
超声下的微插管鞘技术
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起源: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最早的使用是在1997年在华盛顿医学中心,由一个名危重护理的护士完成的,这个护士是最早的PICC小组的成员。从协助医生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的经验,她能够在超声引导下对摸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。她成功的对病人在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进行PICC的穿刺置入。
操作方法:准备好物品,用超声探头探查上臂内侧静脉,以初步了解血管的状态、大致走向、位置、直径和深度等。穿刺者消毒穿刺部位,建立无菌区域,以带有超声导电糊的探头外罩无菌套,扎止血带,再次评估血管,选择合适的位置进针,在超声屏幕直视下刺入血管,见血从针尾处流出,松开止血带,送导丝,撤针,扩皮,送插管鞘,抽出导丝,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,撤出穿刺鞘,抽回血,脉冲式冲管,连接正压接头,固定导管,X线摄片定位。
超声引导下用MST技术PICC置管的优势:
1.引导穿刺 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结构,提高穿刺的精确性,具备全程可见、实时引导、穿刺时间短、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。
2、解决了血管条件差患者的难题 肿瘤病人随着化疗次数、置管次数的增多,很多患者双臂肘窝都没有可触摸或者可视的血管,血管条件越来越差。用传统的PICC穿刺使用比较粗的套管穿刺针(14G或者16G)盲穿越来越困难,结合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。
3、穿刺部位的改变 这项技术的开展改变了传统PICC穿刺的部位,由肘窝上移到上臂,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部位改变,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相应减少,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,避免了静脉炎的发生,降低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发生概率。减轻了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。
4.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可优先选择异位率最低的右侧贵要静脉观测,及时置管。置管时异位的情况下利用超声实时调整导管位置。
超声下的微插管鞘穿刺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,全世界每年要置入7亿导管,美国占30%,全部由血管超声引导下插管。